首 页

目 录








《生命意识疗法》内容清单(2)——动力学、形成论部分

作者:覃浪峰   发布时间:2020-09-15  查阅次数:1677 次

心理动力又称为心理需要或内驱力,其中“需要”一词透露着出缺乏,而“驱力”一词透着富足。我们从咨询的实际出发,甄别出5种基础的心理动力:自我存在感需要、自由感需要、被爱需要、爱的驱力、成长驱力。

自我存在感的需要

存在感包括生命存在感和自我存在感,其中,生命存在感由生命活动自然产生,而自我存在感是自我意识的产物。

人有了自我意识,相应地,也就有了害怕自我消失的恐惧感。自我消失可以是指死亡,也可以是指某一种社会身份的消失、某一种理想化自我的消失。而自我存在感能够防御这些恐惧。

当生命存在感强烈时,可以补偿自我存在感的不足;调整自我意识可以调节自我存在感;增加自我对生命活动的意识,也能增强自我存在感。

如果一个人处于自我消失的恐惧中,可能会以病态的方式去获得存在感,比如寻求他人的认可、夸大自我、追求完美或是挑剔别人。

个体对自我存在感的追求,可以体现在对安全感、归属感、价值感和尊严感的追求之中。

怎样去意识自己的存在?怎样去展开自己的存在?是心理咨询的重要问题。下面是自我意识由表及里的九个层次:1、应该的我;2、情绪的我;3、关系中的我;4、弱小的我(有限的我);5、潜能的我;6、本能欲望的我;7、观察者的我;8、自由意志的我;9、内生性情感的我。

这九个层次也是咨询师带领来访者自我成长的九个台阶。这九个自我意识的关系如下:应该的我压抑着情绪的我,情绪的我生发于关系中的我,而关系中的我是为了防御弱小的我;能力的我是自强不息的开始,自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本能的欲望,而通过观察者的自我才能从本能欲望的自我中解脱出来,在责任自律委身中获得内在的自由,最终才能活出自己生命里的那份深情,找到内生性情感的自我。

 

自由感需要

人注定是自由的,人之所以有不自由的感觉,是因为自由意志被欲望所束缚,表面上是追求自由,其实是追求欲望满足。

找到内心的自由感是人的追求之一,通过任性、占有更多资源等等并不能找到真正的内心自由,只有从责任、自律、委身中才能找到。

内心自由之所以可能,是因为人可以成为起点,可以选择,可以成为主体而与世界对视,世界在那端,我在这端;内心自由之所以可能,是因为人可以将肉体及其欲望视为客体,自己是其主体,而不是相反;内心自由之所以可能,是因为你先知道你是谁,再放入人群里,这样就不会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,你的存在是稳定的。如果你先不知道你是谁,放入人群后,才知道自己是谁,那么你只是人群的附属,人群的客体,无论你是多么大的客体,依然是客体。

 

被爱的需要

被爱的需要是我们的本能,是生命体验的必需。

生命体验会受意识的影响。如果有位来访者经历了不幸的童年,他的意识被童年经历所形塑,长大后,他体验被爱的角度可能会变得很窄小,体验的阈限值也很高,这样他就很难体会到被爱。如果他的被爱体验又与存在感、价值感连接在一起,那么他对被爱的渴望就变得非常强烈,最终形成“渴爱症”。

人们总是在寻找那个能给自己爱的主体,这一主体可能是他人,可能是自己,可能是一个团体,可能是一个想象中的人物,也可能是天地万物。帮助来访者找到合适他自己的爱的主体,是咨询的目标之一。

人们缺乏被爱吗?不是,是我们的意识让我们看不到爱,改变意识能让我们体验到“活着就是爱”,发现自己其实生活在被爱的海洋里。

 

爱的驱力

爱是人不竭的心理动力,它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,喜欢、爱好、热爱、欣赏、奉献、怜悯、宽恕、感恩。爱是先天具有,内在具备的,无论爱的对象是否出现,爱一直在那儿等待着,伺机喷薄。爱不是工具,是最终的目的,我们的生命可能有很长的准备期,可最终是为了去做爱做的事,去过爱过的生活。爱着就是生活能够抵达的终点,爱着就在意义中。

古语说“人无癖,不可交”,说是一个人没有对某种事物的热爱,就不值得交往,因为他没有生活在爱的意义中,一定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生命的意义,比如索取、占有等等。

爱的流动受阻,意义就会缺乏,从而导致抑郁。用欲望来填补意义缺乏,可能导致焦虑;用被爱来填补意义缺乏,可能导致情感依赖;用占有来填补意义缺乏,可能导致强迫;用自大来填补意义缺乏,可能导致自恋障碍。

爱着才是生命健康的状态,我们希望爱着既是生活的起点,也是生活的终点。用爱着推动生命向前,而不是为了寻找存在感、为了寻找被爱、为了挣脱束缚,因为我们的存在感己经完全,我们的被爱已经饱满,我们己经生活在内心的自由之中。

 

成长驱力

成长指的是生命元素在质或量上的增长。生理成长就是生理要素的成长,心理成长就是心理要素的增长。

一个酗酒的人,越喝越多,是因为他要寻求更多的酒精刺激;一个爱读书的人,他会寻求读更多的书,更好的书,因为他认为学习知识有价值。无论是酗酒者还是读书人,他们追求“更多”的背后就有成长动力的支承。成长是刚性的,是无法扼制的,你的价值追求是什么,你的成长驱力就指向什么。无论你的价值追求是感觉、才能、品德、荣耀、意志、智慧、依赖、占有、情感,安全,还是其它,总之你的价值观引领着你的成长。比如,一个相信“天道酬勤”的人,他的成长方向是勤奋;一个相信依赖是最佳人生策略的人,他会成长出许多依赖的方法和技巧;一个人将才能的提升视作自我价值的提升,他就会去练习才干;一个人选择占有更多的东西,他会将占有物的多少作为价值的标志。欲壑难填的原因就是欲望成为了价值追求,在成长驱力的作用下,欲望就会越来越大,没有止境,因为成长是没有止境的。

错误的成长方向,会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。比如,一个追求完美的人,以完美为成长方向,而世间之事常常不完美,这样的结果会让自己常常处于自责或是后悔之中,久而久之,陷入了抑郁。

选择什么作为价值追求?选择什么作为成长方向?是咨询师需要思考的问题,也是一个咨询疗法需要回答的问题。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个价值谱系,澄清这个价值谱系,修正这个价值谱系,才能让来访者从错误的成长方向上回到生命的成长方向上来。心理问题往往是一个警示,警示当事人偏离了生命的航向。

 

心理形成论

个体心理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中先天是基础。个体的心理是先天要素经由后天的促进或压抑而形成的。先天要素与后天要素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,个体心理是这一矛盾演化的结果。

后天环境可以通过价值观、认同、原型的固着与开启,这三种路径来影响个体的心理形成。其中,价值观是最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一个心理变量,是后天要素登陆心理的先头部队;其次是个体通过对客体意象的认同,内化为自我,这是后天要素对个体心理较深的影响;第三,如果后天环境充分适合个体已有的某一原型,就会使个体沉溺于该原型而不能开启其他的原型,这就是原型固着。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帮助学生开启新的原型。要帮助学生开启某个原型,首要的条件是教师本人要有这样的原型,学生才可能通过仿同、内化、意识的构建等方式来开启这一原型。

个体的心理成长本质上是先天要素的成长,依据我们所划分的心理结构,成长就意味着:自由意志的自由度的成长;观察者超越性的成长;注意力集中度和灵活度的成长;意识多样性的成长;理性思维严谨度的成长;原始思维平安度的成长;原型多样性和品质性的成长;情感丰富性和品质性的成长。

原创文章,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访客评论

暂无评论  
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: 验证码验证码,看不清楚?请点击刷新验证码
   评论内容:

©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  版权所有 2005年12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