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


首页 | 机构简介 | 联系我们 | 专家介绍 | 咨询指南 | 心理障碍手册 | 症状与咨询 | 婚恋·情感·性 | 儿童青少年 | 覃浪峰专栏 | 陈虹专栏

在线心理测评 | 心理问答 | 心理学词典 | 职场心理 | 理论探索| 心理画廊 | 每日灵粮 | 心理学培训 | 心灵之家资讯 | 网络/电话咨询




 

【心灵寄语】

  焦虑、抑郁、恐惧、强迫、紧张、失眠……生活从此失去了应有的色彩。是什么囚禁了生命,禁锢了自由?让我们和你一起面对困境,穿过层层迷雾,去解开尘封的心灵枷锁,重归生命的自由。    

【联系方式】

预约电话:028-86088116
QQ 号:404955902
服务时间:周一至周日
     上午9点--晚上21点
地  址:成都人民南路四段27号商鼎国际2号楼1单元406号


尊严与心理健康

作者:覃浪峰  发布时间:2011-07-04  查阅次数:24957 次

活得有尊严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基础之一。尊严是人根深蒂固的追求。尊严包括: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和他人对我们的尊重。用公式表示:尊严=自尊+他尊。尊严被称为心理健康的免疫系统。当我们自己尊重自己,也得到别人的尊重时,就能很好的应对各种挫折和心理危机,既使受到了心理创伤也很容易修复。尊重包括两个含义,接纳和价值肯定。自尊,即是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肯定。他尊,即是别人对我们的接纳认同,以及对我们价值的肯定。

尊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,也是我们在生命过程中竭力维护的心理体验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,当他人对我们的尊重减少时,我们会通过更加地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来提升自尊,以此防止总的尊严感受的下降。或者直接到朋友和亲人中寻找祝福、肯定、关怀以补偿我们流失的他尊感。

如果我们无法维持尊严感,我们就感到个人尊严受到伤害,我们产生愤怒情绪。愤怒带有极大的情绪力量。当愤怒指向我们尊严的破坏者时,能快速提升我们的尊严感。这时吵架、打架就可能爆发。如果愤怒不能指向伤害我们的人,这个愤怒可能会迁愤于其他人或物。如果这个愤怒指向自己,责备自己、埋怨自己,这样的方式就会进一步削弱我们的自尊,使我们进入自我否定、无价值感的抑郁状态。愤怒也可以升华为发愤努力,成为提升自尊的动力,以达到尊严感的平衡。

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保护尊严、维护尊严的平衡呢?有两个途径可以实现这个目的。一个途径是提升自尊,即提高自我接纳的程度,增强自我价值感。当自尊提高到相当的程度时,即无条件接纳自己,高度肯定自身人的价值。这时他人的尊重与否已显得无足轻重了,即达到了荣辱不惊的境界。个人的尊严不再受外界的影响。在尊严这个维度上个人获得极大的自由。总之高自尊的个体更易达到尊严的平衡,更不易在尊严方面受到伤害。

另一个途径是保持他人对自己的尊重。比如尊重别人,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;用良好的能力赢得尊重;用高尚的品格赢得尊重。我们也可以在别人伤害我们尊严时回击,巧妙地表达我们的愤怒和不满,捍卫自身的尊严,让别人不敢再来冒犯我们的尊严。在这个捍卫过程中体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力量,也会为我们赢得尊严。所以幽默和反讽有时更能捍卫尊严。

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场景,有些人会感到尊严受到伤害,面另一些人又不会感到受伤呢?

这里有两个原因。一个原因是与当事人的自尊程度有关。一个低自尊的人,对他尊的依赖性就高,对他人是否尊重自己十分敏感。由于当事人的内心充满自我否定和无价值感,就会将自身的感受投射给别人,通过投射性认同的方式,认为别人会否定他、瞧不起他。别人的语言、行为就很容易被解读为对他的不尊重,从而感受到尊严受伤害。

自我角色认知不清也会造成尊严受到伤害。每一个角色有自己的责、权、利的范围。一个人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本分所在,在人际中就会自尊受伤,甚至发生尊严冲突。比如一个职员把自己的放在老板位置上,想去充当老板的角色,发号施令。这样的行为肯定会受到同仁的反弹。如果一个职员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放在“孩子”的位置上,认为周围的人就该照顾他、惯着他。这样的想法注定会落空。如果一个领导把单位上的领导角色带入家庭里面,那么家庭里面一定会上演一场有关尊严的争夺战。所以在角色模糊时,明晰自己的角色,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,是减少尊严受害、尊严冲突的重要方法。

自负,是一种畸型的自尊。它是通过指责别人、贬低别人的价值来获得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肯定。所以与自负的人相处有一种被贬低感,心中会生出愤怒。

人群中总有一部分人象自负的人一样,被自身的心理结构所限制,不懂得尊重他人。所以,我们不要渴求所有人的尊重,而只向能够给我们祝福的人,寻求祝福;向能够给我们关怀的人,寻求关怀;向能够认同我们的人,寻求认同。当然更重要的是无条件地自我接纳和肯定自我的价值,获得在尊严方面自足而自在的生活。

访客评论

暂无评论  
发布评论 发布者姓名: 验证码验证码,看不清楚?请点击刷新验证码
   评论内容:

 

 

© 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制作 版权所有